1、引言
教育部2007年颁发的《大学习英语课程教学需要》对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般需要为:“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能就平时话题用英语进行交谈,能经筹备后就所熟知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表达比较了解,语音、语调基本正确……”大家却发现:大学习英语课堂中,学生回答老师提问或话题讨论时总是无话可说,或不可以准确全方位地表达我们的思想,用词和句型简单单一,这与教育部需要极不相符。缘由之一是学生因为害怕出错和丢面子,只用最简单、最熟知的词语和句法结构,回避用复杂、困难的结构,这就是语言学习中的回避现象,正确认识和对待该现象对外语教学意义重大。
2、回避现象研究近况
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回避现象”最早由Schachter(1974)在研究不同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对限制性关系从句的处置时提出。她在研究中发现:学习者对定语从句的学会越没把握,就越回避用定语从句。Krashen用习得理论中的监察模式对此现象作了剖析,觉得学习者由于母语和目的语规则迥异或其学会目的语规则不够完全从而没办法修正自己辨认得出的错误的状况下,就会使用回避的方法防止错误产生。交际方案理论研究中,Tarone 将回避(话题回避和舍弃内容)视为学习者常见的交际方案之一(裘姬新,2004)。
国内对回避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该现象的概述、成因和方案探讨、与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实证研究,也有探讨其在大学习英语写作中的体现(如王金巴,2010,屈学芳,2013),对回避现象在大学习英语口语交际中的研究较为罕见。鉴于此,本文在对许昌学院部分学生的英语课堂表现展开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回避现象在英语口语交际中的具体表现,探讨该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和相应的教学启示。
3、回避现象在中国学生英语口语交际中的具体表现
英语口语因其即时性(短时内做出回话)和涉及方面广泛性(涉及语音、词语、语法、语用等)被学习者觉得是最难学会的技能之一。学生常在口语交流时沉默或在表达内容和形式上做出避难就易、避繁就简的选择。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出发,结合调查结果,对中国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时做出的回避表现总结如下:
(一)话题回避
话题回避指学生选择更简单或自己更熟知的话题进行语言表达的一种心理现象,这在笔者进行的一项“看图说话”的实验中尤为突出。实验中,40名学生被提供四张附有简短文字说明的图片,需要结合图文讲述我们的看法:
图1、Interest is the only road to knowledge.
图2、The gold stick makes a good person.
图3、Give a man a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day. Teach him how to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lifetime.
图4、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下表汇总了学生话题选择的频次、比率、话题选择的主要理由。
(二)语音回避
研究者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中国学生在英语交流时,语音层面的回避主要体目前有发音缺点的音标和语调两大方面:英语音标是中国学生的一大难点。因为汉英两种语言在发声方法上的差异与学习者遭到的方言影响,极少有人能自信地把每一个音标都发得非常准。因此,学生一旦意识到自己在什么音标上存在发音缺点,比较容易就回避这个发音或者迅速含混而过,以确保发音的准确性和流利度。除此之外,与是声调语言的汉语相比,英语是语调语言,有着相对丰富的语调变化,降升调(升、降、降升)更是常常被用于达意。学生总是在升调和降升调方面表现困难,避而不需要,读成千篇一律的平调或降调。
(三)词语回避
词语是组成语言的最基本的单位。学习者的词语量主要由主动词语(用来表达自己、理解其他人的那部分词语)和被动词语(用来理解其他人而不可以用来表达我们的词语)组成,被动词语量总是大于主动词语量。大部分学生在英语交流时,常用简单的词语和词组,且大多为中学词语量,而对于大学期间新学词语或者词义和发音较难学会的单词总是弃而不需要。这从某学生对图四的话题讲解可见一斑:
(1)As we can see in this picture, a fat boy is sitting high on lots of papers and on these papers there are four words―all kinds of homeworks. A tiny boy is saying to him: “Come. Let’s play together.” But the fat boy nod his head because he has lots of homework to do. This is a common story among Chinese students. Me too. When in high school, I had many homeworks to do and my mother want me to finish all of them so I have no time to play…
在描述“某胖孩子坐在大摞作业本上”这一现象时,该生用的是“a fat boy is sitting high on lots of papers”。而在随后的实验中,该生被给予充足时间将它口头表达整理成书面形式时,则将此句改为 “a robust boy is sitting on a thick pile of papers”。可见,学生口语表达时,更倾向于用浅易的同同义词取代新学的或困难程度较大的单词,就算后者的用法会使描述更为准确和出彩。除此之外,学生也倾向于用上义词而非下义词,如在表述“对…..喊话”时该生用的是“say to”,而非更精准的表达“yell/shout to”。 (四)语法规则回避
语法规则包含词法和句法两个方面。就词法而言,学生主要回避的是单数第三人称(如(1)中的nod应为nods)、名词单复数(homework为不可数名词,不可以受many修饰,不可以用them替代,更不可能加复数形态-s)、时态变化(该生在回顾初中生活时应用want和have的过去时态);句法层面上,学生的口语回避主要有:1)选择简单句,回避结构复杂的长难句。2)用主动语态代替被动语态;3)防止用倒装句;4)选择用正式语体而回避非正式语体。
仍以(1)为例,该生口头表述的第一句就由 and连接两个简单句而成,而在他的书面表达中,则将它修改为 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 is sitting on a thick pile of papers on which it reads all kinds of homework.”另外,当英汉两种语言在被动结构完全对应的状况下,学生可以非常不错地运用英语的被动语态,而英语中的特殊被动态结构,如(3)中的 “want … to be done”结构,绝少被学生用。
(2)My mother want me to finish all of them…
(3)My mother wanted all my homework to be finished…
除此之外,以介词或副词开头的倒装句,如“There comes the bus”,即使是学生中学阶段所学会的句型,他们也倾向于用“The bus is coming”如此的顺装语序。最后,受学习环境所限,中国学生的学习资料大多为书面英语,这就使得他们在口语交流时仍偏好正式语体。
4、回避现象的成因剖析及教学启示
依据对实验组学生所进行的问卷调查、对话访谈、与课堂学习行为的察看记录结果的剖析,笔者发现:学生在口语交流时回避现象发生的成因是多元化的,主要包含主观缘由和客观缘由。主观缘由是指学习动机、语言焦虑、个性差异等非智商原因对学生英语口语的影响。英语口语以交际成功为最后目的,学生在面临表达困难时会使用一些交际方案来保证交际的正常进行,如借用肢体语言、转述、求助、中英文切换、用避繁就简、避难就易的减缩方案。研究显示:68%的学生会牺牲表达的准确性和思想的丰富性,用简单词语句法以确保言语表达的正确性和交流的正常进行。除此之外,害怕出错和丢面子、性格内向或胆怯是致使学生逃避发言的另外两个要紧原因。客观缘由是指英汉之间的语际和文化差异、学习者语言常识匮乏、外语能力和口语表达水平不同等原因对学生口语表达的影响。这样来看,回避是二语学习和用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它的发生也给外语教学和语言学习带来一些启示。
第一,正确认识口语交际中的回避现象
回避困难是人类的一个天性,这就决定了回避现象在语言学习中产生的势必性,适合用,可以促进口语交流,达到全部或者部分交际目的;过度用,学习者则没办法将习得的第二语言运用于真实的交际情境,致使他们的英语水平停步不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回避方案的积极推动作用和消极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学习观,提醒学生不可以将回避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而应积极主动地去学会新的词语和语法并实时对其加以运用。
第二,适合容忍学生的口语错误,采取适合的纠错方法
一个鼓励成功与收获的语言学习环境比关注错误与改正的环境对学生来讲更有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学会纠误方法,尽可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自行纠正,防止苛刻而生硬的纠错方法。特别是在口语教学中,只须不影响到交际的正常进行和意思的表达与理解,教师应尽可能容忍学生在词语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从而敢于用英语进行口语交流。
最后,针对学生语言常识的匮乏现象,积极采取应付之策
回避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就是学生语言常识储备不足。针对这一近况,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取应付之策。1)合理设计课堂提问。在设问环节,应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抽象的原则,问题内容需要贴切学生生活且具备明确的指向性,以防止学生因不知所云或无话可谈而进行话题回避。2)合理规划语言输入的数目和方法。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回避现象也说明了他们语言常识储备的不足,因此,量大、质高、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看上去非常重要。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设计时,还应重视语言输入的趣味性、多样性和难易程度的学会。4)引导学生积极用新词新句和低频词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学生语言的输出,特别是新词的覆盖率,词汇搭配与语法的正确性,并对学生的语言输出做出准时的正确的反馈。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打造回避用的词语和句法的定义语义互联网。如此,学生就不会因有关常识储备不足而使用浅易词语和句型进行交流,从而有效地预防口语交际中的回避现象的发生。